今年以来,常州市深入贯彻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全面推进公共机构碳普惠活动”的要求,以打造全省公共机构碳普惠示范城市为核心目标,结合本地特色,构建具有常州特色的公共机构碳普惠体系,推动低碳理念落地生根,助力“双碳”战略走深走实,成效显著。截至2025年10月,常州碳普惠注册人数超2.3万人,减碳量31吨。
建立协同机制,筑牢示范建设“压舱石”。建立“三级联动”工作机制,构建权责清晰、高效联动的组织架构,为碳普惠工作提供坚实保障。一是成立由局领导牵头,节能处统筹协调、辖市区积极响应的工作专班,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及时破解碳普惠推进中的痛点、难点问题,确保碳普惠工作有序推进。二是强化跨部门协作,主动对接市发改委、教育局、卫健委、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共机构碳普惠活动的通知》,同时提交碳普惠政协提案,联合开展碳普惠宣传推广。三是开展全市碳普惠工作宣贯。邀请江苏省机关事务管理局节能处领导到常开展政策培训,碳普惠小程序研发单位介绍小程序各项功能模块,建立工作交流群,对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远程指导,形成“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工作格局,为碳普惠推广夯实组织基础。
拓展特色场景,激活低碳实践“新引擎”。立足本地产业与生活特点,打造全维度低碳场景体系。一是深耕本土特色场景,引入永安行、电能侠、星星充电、答答智能回收等本地优质资源,打造19个覆盖个人办公、出行、生活等领域的全场景,精准捕捉并量化各类绿色低碳行为。二是联合团市委、市教育局及大专院校,在新生开学季开展碳普惠推广活动,推动碳普惠场景向校园延伸。三是深化本土企业协同联动,联合戚机厂、戚研所、紫龙药业、城建集团等10余家本土企业,引导员工扫码注册,搭建“政企共建碳普惠推广矩阵”,让低碳实践从机关内部辐射至全社会。
创新激励模式,打造参与体验“强磁场”。采用“线上线下双兑换 + 权益拓展”的激励模式,优化积分兑换体系,提升干部职工参与获得感。一方面,自主开发线下兑换场景,在行政中心食堂设立碳普惠积分兑换专区,提供包含文创周边、数码产品、智慧生活等不同层级的兑换实物,激励低碳行为并满足多元需求。另一方面,拓展线上权益兑换,依托江苏省碳普惠平台,提供包括咪咕会员、盒马、大润发等超市优惠券等兑换权益。通过“线上即时兑 + 线下实体兑”的双轨模式,让积分兑换更灵活、更便捷,切实提升干部职工参与积极性。
强化宣传引领,奏响低碳示范“主旋律”。采用“多载体宣传 + 主题活动推广”的方式,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矩阵,扩大碳普惠社会影响力。一是丰富宣传载体。制作宣传海报、易拉宝并向各级公共机构发放,拍摄碳普惠专题宣传片,通过微信公众号、机关食堂电子屏循环播放。与市交通局对接,在公交车上播放碳普惠宣传视频,拓宽宣传覆盖面。二是借力节点造势。在植树节、世界水周、“520”等特色节点,举办线下主题宣传活动,设置互动打卡区域,吸引干部职工主动参与。三是利用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开展碳普惠主题宣传推广活动,由碳普惠体验官讲述以碳普惠“小积分”撬动“大未来”的切身感受,并发出倡议,号召各级公共机构人员参与碳普惠活动。
深化长效建设,绘制普惠生态“新蓝图”。下一步,我们将着眼碳普惠工作可持续性,推动示范建设长效化运行。一是推进场景提质。将碳普惠场景拓展至卫健、体育、文旅等系统,挖掘减碳新兴场景,构建更广泛的低碳生态网络。二是推动机制提效。探索建立碳积分数据与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标准的衔接机制,通过数据分析优化节能政策与宣传策略,让碳普惠从“行为激励”向“治理赋能”升级。三是促进生态提级。继续深化与本地低碳企业、社区、学校的合作,探索跨平台积分互认机制,推动公共机构碳普惠带动全民低碳行动,持续完善具有常州特色的碳普惠体系,为全省公共机构碳普惠工作提供可复制的“常州经验”。
打印本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