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是管理的基石,是机关事务规范运行的基础。加强机关事务制度建设是推进机关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机关事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苏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机关事务法治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公务用车管理领域,着眼当前新形势、新要求,立足市本级公务用车“派驻式+小集中”管理模式实际,在公务用车监管上坚持系统思维、法治思维,通过健全规章制度、优化监管方式,着力压实管理责任,有力促进公务用车管理规范化,进一步筑牢公务用车发展基础。
一、健全规章体系,夯实制度之基
制度是行动的指南。近年来,苏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结合工作实际,形成和制订系列规章制度,为依法管理公务用车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注重体系完整。以《苏州市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办法》为主体框架,依据上级有关规章和精神,制订一系列规章制度,对车辆更新购置、使用(处置)管理、维修保养以及公务出行车辆租赁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定,明确了标准规范、操作办法、管理流程等。强化制度衔接。针对性完善定点企业监管制度,新增两项监管细则,写入框架协议采购招标文件并做为合同附件,进一步增强法律效力和约束性。坚持与时俱进。围绕新能源公务用车管理使用,开展针对性调查研究,探索制定新能源公务用车使用管理细则。这些制度的形成不断丰富公务用车的全周期、全方位、全流程管理模式。
二、优化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
制度的生命在于落实,执行的关键在于有效监管。苏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把严格制度执行作为担当作为的重要体现,把推动制度落实作为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在公车制度落实上,以“大数据+铁脚板”,通过“三勤”(眼勤、嘴勤、腿勤)和压力递进传导方式,让公车管理制度落地有声。
日常监管上,依托苏州市公务用车管理平台,坚持定期巡查,及时发现,做到眼勤。对发现的问题,能当即整改的问题,通过电话提醒方式督促相关单位车管人员及时整改,做到嘴勤。对较为突出或倾向性问题,以工作提示函形式进行督促,对整改不到位或严重违规问题将联合纪委进行处理。坚持开展“清风行动”,每次按不低于30%比例对有车单位进行现场检查;开展公务租车专项检查,并将检查发现的问题以通报方式进行公开,从而使相关部门、单位引以为戒,进一步规范了公务租车管理;实地走访定点维修企业、定点租车企业,深入了解企业履约情况,做到腿勤。
近两年来,针对公务用车管理使用、公务租车等方面,对多家单位以工作提示函形式进行提醒督促,相关单位高度重视,能及时按要求整改并向我局反馈落实情况。通过“三勤”工作法,以电话提醒、工作提示函等方式,能够及时发现并督促相关单位整改问题,确保了制度的严格执行。
三、提升履职能力,强化末端落实
司勤人员队伍专业化水平是制度能否有效落实的重要因素。苏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把制度执行能力作为司勤人员一项基本素质来培育,围绕公车管理新形势、新要求,分层分批次对各单位车管业务负责人、公车驾驶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其落实车管规章制度的能力。
对车管业务负责人注重抓好能力培养,通过以会代训、专家授课等方式,结合当前形势任务进行政策宣讲解读,开展新能源汽车知识培训,统一思想,强化其对规章制度的理解认识,增强制度执行力;对公车驾驶人员侧重抓好技能提升,充分挖掘市内院校、交警支队、交通运输安全教育检验基地等教育培训资源,进行安全警示教育、组织理论培训(考试),举办司勤人员职业技能竞赛,开展以“四查四看”为主要内容、“六个一”为具体抓手的安全行车专项治理活动,增强驾驶人员制度意识、法律意识、自律意识,提升其遵章守纪的自觉性。通过强化广大司勤人员抓落实的能力,有效避免了违章违规行为的发生。
制度是基,落实为要。公车制度的落实能够有力规范公务用车的使用和管理,有效降低公务出行成本,2023年,在车辆行驶里程增长6.67%的情况下,全市公车运维费支出同比减少7.23%;2024年,市级公务用车运维费用和公务租车费用均较上年下降5%以上,管理成效明显。下一步,苏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将持续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监管落实为保障,不断提升公务用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为机关高效运行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