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一座拥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深厚的吴文化底蕴为新时代机关事务文化建设提供了独特优势。立足苏州禀赋,以文育人、以文聚力,不仅能够凝聚干事创业的合力,为机关事务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精神动能。深耕吴文化沃土,以文化赋能服务保障,是提升机关事务工作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苏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以“雅”为形、以“韧”为骨、以“和”为脉,回应时代命题,彰显苏州气韵,努力推动机关事务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一、以"雅"为形,打造服务品牌
汲取苏州传统文化精髓,将昆曲的婉约、园林的匠心、苏绣的细腻融入服务标准。打造独具韵味的服务品牌,设计融合水波纹、海棠花窗等苏州元素的专属视觉标识;推行“亮牌服务”,主动接受监督,让每位工作人员成为展示苏州形象的“流动窗口”。
打造“苏勤服务”品牌,深入挖掘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顾炎武"天下兴亡"的担当精神,以及香山帮匠人"精益求精"的工匠品格,在节能宣传周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将文化元素融入节能宣传场景。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打造“先锋书角”,展示苏作工艺与地方志书,使之成为涵养情怀、激发灵感的精神家园。
弘扬绿色节俭理念,深入学习贯彻《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在公务用车、资产管理等方面,强化集约管理和配置使用,深化全过程节约管理,降低机关运行成本。将“苏式精致”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实施资产管理“一物一码”、公务用车运维费“一车一费”等数字化管理措施。通过节约型机关,开展好节能宣传周、低碳体验日、新能源汽车进机关等绿色低碳宣传活动,积极培育和形成崇尚节约、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机关文化。
二、以"韧"为骨,夯实制度根基
织密法规制度网络。全力推动机关事务领域制度建设,聚集办公用房集约利用、公务出行绿色转型、资源盘活等重点领域,加快制定配套实施细则,推动机关事务管理从“经验治理”向“制度治理”转变。健全法律顾问全覆盖机制,将法治思维贯穿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实施制度“立改废释”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开展评估修订,使制度体系始终与改革发展同频共振,确保制度建设的科学性、适用性。
构建特色标准体系。立足苏州地域特色,将“精工细作”的苏工理念融入标准制定。围绕资产管理、公车监管、后勤服务等核心业务,构建兼具国家规范要求与苏州地域特色的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在物业服务中融入苏州“精细雅洁”传统,提升环境品质与管理效能。
培育法治文化氛围。通过专题培训、案例教学等方式,强化干部职工的法治意识。通过“第一议题”学法、机关事务大讲堂等活动,营造尊崇制度、执行制度的良好氛围,让法治文化成为苏州机关事务工作的鲜明特质。
强化监督执行刚性。综合运用年度述职、自查互查、专项督查等手段,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监督网络。严格结果运用,增强制度刚性约束,让尊崇制度、执行制度成为苏州机关事务文化的鲜明底色。
三、以“和”为脉,凝聚奋进合力
聚焦人文关怀,构建温暖家园。健全常态化沟通机制,落实“三必谈五必访”制度(思想波动必谈、岗位变动必谈、家庭变故必谈;生病住院必访、婚丧嫁娶必访、生活困难必访、退休离岗必访、重大节日必访),让关怀如春风化雨,浸润人心。
聚焦文化滋养,打造精神高地。开展“非遗进机关”活动,让苏绣、缂丝等传统技艺可感可触。对古城区内零星资产,优先引入文化工作室、众创空间、非遗传承等新兴业态。开展“走馆访廉”活动,依托苏州丰富的廉政文化资源,涵养清风正气。
聚焦价值引领,激发担当作为。深化“海棠花红”机关事务志愿服务品牌建设,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文明创建、重大活动保障。开设“青年说”专栏,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机关事务文化建设,如同双面绣的编织,既要传承千年苏工的精细技艺,更要融入新时代的奋斗精神;既要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又需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智慧。从“雅”的形塑到“韧”的筑基再到“和”的滋养,每一步都是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的深度融合,每一环都是文化软实力向发展硬支撑的持续转化。当苏式雅韵融入服务细节,当工匠精神注入管理实践,当家国情怀厚植干部职工心中,苏州机关事务工作的文化底蕴日益厚重,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也日渐强劲。